学术报告

信息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处 发布日期:2017-04-06 浏览:

 

 

报告题目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效应物质的发现策略及质量标准制定

人:北京大学 杨秀伟教授

 

报告题目:中药补体抑制剂的分离表征与药用价值

人:复旦大学 陈道峰教授

 

报告题目:Tujia ethnomedicine Xuetong suppresses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 in rats

人:湖南中医药大学 蔡雄教授

 

报告时间:201746日下午200

报告地点:阳明校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六楼607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科研处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1745  

 

报告人简介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u9365剧墖1.png

    杨秀伟,男,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3月毕业于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ADMET/Act.研究室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和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等。一直从事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工作,建立了系统性的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与药效(ADMET/Act.)研究平台,提出了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效应物质的发现策略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毒性成分和毒性效应物质的发现策略,对于解决中药复杂体系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作出了贡献。主持、参加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支撑、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60余篇,先后主编出版学术专著七部,副主编或参编专著十七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0余名。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学研究奖植物化学专业二等奖,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药体内过程的分子机制等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201420152016年度连续被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u9365剧墖2.png

    陈道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多项学术职务。1986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药学专业,1991年获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01998年赴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学术进修,20022006年以访问教授身份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药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药学院合作研究与讲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常用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在五味子科药用植物和清热解毒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特色。主持和完成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 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 其中SCI论文120余篇, 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英文版》和《生药学》等著作10余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40项。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技奖励。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u9365剧墖3.png

    蔡雄,男,湖南中医药大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承担香港赛马会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负责动物模型、药效学评价和分子机理研究,在关节炎动物模型和抗关节炎中药新药药理药效研究的方法学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获药理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200610月赴全世界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合作研究,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最热门的转化医学,研究方向肿瘤相关性疾病的分子与基因诊断技术及靶向治疗药物的基础与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在肺淋巴管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新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20109月获聘NIH心肺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5月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到中医诊断研究所工作,现研究方向为基于分子信号通路和代谢组学中医风湿痹病研究。在《Am J Respir Critic Care Med》、《J Ethnopharmacol》、《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Naunyn 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Inflamm Res》等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IF)超过10分。

 

 

Copyright @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处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